红火蚁习性危害及防治方法
2025-03-21 来自: 重庆聚佳白蚁防治所 浏览次数:44
红火蚁原产自南美,属外来入侵生物。截至目前红火蚁已传播至12 个省区市。红火蚁个体略大于普通蚂蚁,体长 3-10 毫米,颜色为红棕 色。
红火蚁的繁殖:
红火蚁的生活史有卵、幼虫、蛹和成虫 4 个阶段,共 8~10 周。
蚁后终生产卵。工蚁是做工的雌蚁,兵蚁较大,保卫蚁群。分飞时,有翅雄蚁和蚁后飞往空中交配。雄蚁不久死去,受精蚁后建立新巢,交配后24小时内产下 10~15 只卵。一个月内,较大工蚁产生,蚁丘规模扩大。6个月后,族群发展到几千只工蚁,蚁丘在土壤或草坪上突现出来。
红火蚁是一种社会性生活昆虫,每个成熟蚁巢,约有 5~50 万只红火蚁。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。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,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 30~60 天,中型工蚁寿命在60~90 天,大工蚁在 90~180 天。蚁后寿命在2~6年左右。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 22~38 天。当食物充足时,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 24 万只工蚁,典型蚁巢为8 万只。红火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,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 2000-3000枚卵。
生活习性:
1、 温度影响:红火蚁对热的耐受性最 低温度为 3.6℃,最高温度为 40.7℃.
2、 蚁巢特征:成熟蚁巢外部隆起呈土堆状,内部呈蜂窝状。
3、行为特征:蚁巢受到扰动时,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。
红火蚁的危害:
红火蚁对人和动物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重复哲刺的能力。它危害入侵对人的健康,对农业、牲畜、野 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有严重的影响,它还损坏公共设施电子仪器,导致通讯、医疗和害虫控制上的财力损失。
攻击叮咬人畜:它腹部末端的螫(shi)针会叮螫人的皮肤,并注入毒液,使人产生疼痛感,出现红肿小脓疤,有的会过敏而休克,甚至死亡。
破坏生态环境:与本地物种竞争,攻击地栖性昆虫、鸟类及小型动物等,造成生物数量与多样性锐减。
影响农业生产:攻击农民、牲畜造成农田弃耕,大量捕食蚯蚓,取食农作物,还可加重蚜虫等其他害虫发生。
活动场所:红火蚁经常出现在农田、荒地、绿化带、草地、路边、田埂、河岸、水库和池塘周围、废土场、公园、电线杆基部、高尔夫球场、学校环境、小区庭院、农村住宅周边等空旷阳光充足的地方。蚁巢一般高出地面 10 厘米以上,形成拱形或沙丘状蚁丘,内部呈蜂窝状。
食性:红火蚁属杂食性昆虫,取食肉类(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、无脊椎动物、脊椎动物和腐肉等),而且还取食植物(可取食 149 种野生花草种子,57 种农作物)。据野外观测可取食蜜汁、糖蛋白质、脂肪和向日葵、黄秋葵、黄瓜、大豆、玉米和茄子等的果实、嫩芽、根系和幼苗。
蚁巢外部 蚁巢内部
被红火蚁叮螫后不要惊慌,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处理:
1、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被叮咬部位。
2、用凉水或冰块对被叮咬的部位进行冷敷,注意保持被叮咬伤口清洁,千万不要用手搔抓,以免导致继发感染。
3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刻,以缓解过敏反应。
如有过敏病史或被叮咬后反应较严重者,务必迅速到医院就诊,进行抗过敏及局部清创等处理。
防制方法
物理防治:物理防治主要为沸水处理蚁巢和水淹法对红火蚁进行控制。沸水处理一般采取向可见蚁巢内直接灌入沸水的做法,防除效果近 60%。沸水必须灌注达到蚁巢所有区域。单次的处理成功率较低,必须每隔 5~10 天处理 1次,连续处理 3~4次,但处理区域很容易再发生。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,避免被沸水烫伤,或伤害周围的植物。在热水中加入一点肥皂或洗衣服液,可增加防效。水淹法则是用水淹没蚁巢将蚂蚁淹死的方法,需挖掘整个蚁丘并放入水中浸泡 24 小时以上。
化学防治:红火蚁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研究得最多、最深入,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防治方法。目前在国内外红火蚁防治中主要使用的农药剂型有:乳油、悬浮剂、微乳剂、可湿性粉剂、粉剂和饵粒。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用于喷洒、灌穴、撒布等:触杀性的农药有: 联苯菊酯、氰戊菊酯、氯氰菊酯、溴氰菊酯、氯氟氢菊酯、七氟菊酯、除虫菊素等。
用于投放诱杀性饵剂的农药有: 氟虫胺、氟虫腈、氟蚁腙、多杀霉素、乙酰甲胺磷、烯虫酯、除虫菊素等。
生物防治:抑制红火蚁发生的生物因子种类很多。在其原产地南美洲,红火蚁的天敌包括至少 18 种寄生性蚤蝇,多于 10 种病原微生物,至少3 种寄生性线虫,1种寄生蜂,1 种寄生蚁以及数十种共生生物。在该地区,红火蚁之所以无法爆发成灾,主要的原因是存在强有力的竞争物种和各种捕食性、寄生性天敌。